沈陽福陵介紹(附圖)
到達福陵時已經(jīng)是下午四點了,不過應該還是能好好游玩一番的,旅游指南上說游覽時間只需約四十分鐘?!?/p>
沈陽人很少稱它為福陵,都是叫的東陵,大概是因為它在沈陽市的東北處吧。這個稱呼很容易讓人誤解,以為這里就是清東陵。其實真正的清東陵在遵化,埋葬著順治、康熙、乾隆、咸豐、同治五位皇帝,就是后來被軍閥孫殿英盜掘了的那座陵墓。而福陵,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。
這是不是冥冥中的一種巧合呢?清朝的奠基者和鼎盛時期的統(tǒng)治者、衰落時期的在位者,在安睡的地方上,無意中用了相同的名字。
一進門就能看到覆蓋整座福陵的古松林,郁郁蔥蔥,連綿不斷的一片墨綠,讓人頓覺神清氣爽,胸襟為之一開?!?/p>
據(jù)說當年建陵時曾植下松柏30000棵,歷經(jīng)世事滄桑,到今天只剩下1600棵。“福陵疊翠”、“天柱神松”這些令人向往的美景,也只能在書本上領略了?!?/p>
陵墓的紅墻黃瓦掩映其中,若隱若現(xiàn),愈顯其清幽閑適?!?/p>
正對著大門的是一條長長的神道,神道兩側是石獸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右一對石駱駝,然后依次是石馬、石虎、石獅,均勻地順著神道排列著。這些石刻被參天古松包圍著,掩藏在雜草中,默默守護著這份寧靜?!?/p>
我踩進去細細觀看,石獸的雕工雖然不是很細致,拙拙的樣子倒顯得很可愛,配得上關東的大氣率直。來自南方的我看著駱駝一個勁地追問:“清代沈陽有駱駝嗎?現(xiàn)在有沒有?這些是想像出來刻的嗎?”同伴苦笑著說不知道,我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了?!?/p>
回來翻一翻書,好象明清兩代的陵墓都有石駱駝,不知道是什么用意?!?/p>
福陵是倚天柱山而建,山勢北高南低,整座陵墓前低后高,依山而起。
神道的盡頭是108級臺階,俗稱“108磴”。這臺階并不是一直向上,而是在中間有一處平臺,好讓人歇歇腳。108是個非常圓滿的數(shù)字,到處都能碰到,在沈陽的飯館吃了幾次飯,有兩次都不約而同地支付了這個數(shù)目的飯錢?!?/p>
當時修這個臺階時,用了這個數(shù)字,就是為了這個圓滿的意思吧?
清代的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間,都會前來拜祭一次祖墳。在古老的號角聲中拾階而上的帝王們的心情,已不可揣想。他們的腳步,也如我這般的緩緩嗎?
不論哪一個帝王,總是祈望著千秋萬世,江山永固。所以臺階上有一座碑樓,名曰“一眼望不斷”,寓意就是萬世一系,這是清帝陵的首創(chuàng)。可惜眾所周知,清代前后不到三百年而亡,這實在有些諷刺?!?/p>
繞到碑樓的后面,就可以看到方城,一切都和真正的城池一樣,只不過規(guī)模要小些。有城門,有角樓,有大殿,城墻還可以上去。一切都是為了事死如生,讓努爾哈赤可以如生前一樣起居理事?!?/p>
轉(zhuǎn)到大殿背后,通過了一道頗長的陰暗門樓,同伴說象是從陰間走到陽間的路,那種陰森的感覺的確有點象。然后我眼前一亮,是一道沐浴在陽光中的影壁,曾經(jīng)叱咤風云的一代雄主,就安睡在影壁后面的墳丘里?!?/p>
景點信息
  地址:位于沈陽市東陵區(qū)東陵路210號 
  門票:30元
  開放時間:7:30~17:30
  交通:由大東門乘218路公汽到東陵公園站下車即達。 
  由馬路灣乘330路、234路汽車到東陵公園站下車即達。 
  乘118路汽車到東陵公園站下車即達。
  住宿推薦
  沈陽前景商務旅社(中街店) 
  地址:沈陽市市府大路廣宜交通崗北200米 ,在白塔路口向東約100米 
  價格:多人間  25元/床;普間  60元/天;標間  80-110元/天
  聯(lián)系: 024-88527781 88815000 
  推薦理由:比較安全,衛(wèi)生也不錯。利用太陽能集中供熱的熱水淋浴系統(tǒng),冬天有些冷。
  景區(qū)電話:8624-88031748
福陵地圖
景點相關資料
福陵位于沈陽東郊渾河北岸的天柱山,距市區(qū)約十八公里,俗稱:東陵,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。
福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(nèi),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,因地處沈陽東郊,故又稱東陵。福陵后倚天柱山,前臨渾河,萬松聳翠,大殿凌云,占地19.48萬平方米。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"一百零八蹬"(108級臺階),象征著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,是福陵的重要標志。
努爾哈赤生于明嘉清三十八年(1599),建州女真人,是清王朝創(chuàng)業(yè)的君主。后為建州女真的首領,史載:努爾哈赤“智力過人,每戰(zhàn)必先登,屢立功”。萬歷十一年(1583)被授為建州左衛(wèi)都指揮史,同年以十三副遺甲起兵,用了三十多年時間統(tǒng)一女真,創(chuàng)建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。薩爾滸之戰(zhàn)重創(chuàng)明軍,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天命十一年(1626)正月在寧遠戰(zhàn)役中負傷,同年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陽四十里外的愛雞堡,終年六十八歲。天聰三年(1629)二月,于沈陽城東的石嘴頭山,選好陵址開工,到順治八年(1651)基本建成,并從東京(現(xiàn)遼陽)遷孝慈的梓宮于此與努爾哈赤合葬,并將石嘴山改為天柱山。
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(天聰三年),1636年(崇德元年)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號為"福陵"。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。1636年至 1820年間多次重建和改建,最后形成陵寢規(guī)制。陵寢建筑群由下馬碑、石牌坊、正紅門、神道、石像生、一百零八磴臺階、神功圣德碑樓、滌器房、果房、茶膳房、朝房、隆恩門、隆恩殿、東配殿、西配殿、焚帛爐、二柱門、石五供、大明樓、寶城等組成,其中依山勢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臺階形式匠心獨具。石牌坊雕造精細,反映了清早期滿族建筑技術的水平。
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來的重建、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輿家的指導下進行,從選址到規(guī)劃設計,考慮了陵寢建筑與自然山川、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(tǒng)一,追求自然環(huán)境與陵寢建筑的和諧統(tǒng)一,體現(xiàn)了中國古代"天人合一"的哲學思想。
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間,清福陵是皇室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。因此,無論是建筑遺存,還是其所包涵的歷史史實,都是研究清朝陵寢制度、喪葬禮儀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、祭祀制度、職官體制、以及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等方面的實物資料,記錄著明末、清朝及民國年間的歷史。
主要景點
  正 紅 門
  正紅門又叫“大紅門”單檐歇山式建筑,頂滿鋪黃琉璃瓦。大脊,垂脊、大吻、垂獸一抹黃金,下有二尺臺基,磚石壘砌,油灰灌漿,敦實堅固。三間拱型洞門,前后門櫞鑲有豐圓形石“券臉”,明間券臉上鑲有二龍戲珠,門楣各鑲有光素門額,門兩側上鑲有五彩琉璃云龍,龍作升騰狀,形態(tài)逼真,頗有動感。
  神 橋
  神橋是架在神道上的排水橋函。福陵有兩座神橋,一百單八磴上、下各有一座,均為單孔拱形橋,橋兩旁有扶手墻,青磚砌成,黃色琉璃瓦封頂。一般皇陵神橋都修得十分講究,涵洞、橋身、護欄、望柱等都雕刻細致,相對而言福陵神橋比其它神橋顯得樸實無華。
  神 道
  大紅門里有三條石鋪甬路,正中為神道,神道和神門一樣,有極為嚴格的使用規(guī)定,除抬祭品官員可以通行外,其它人一律嚴禁行走,特別是靠近碑亭附近的神道有“橫走罰、豎走殺、馬過砍蹄”的規(guī)矩。
  華 表
  華表也叫“擎天柱”、“望柱”,建于順治七年(1650)其底座為三層蓮花座柱體為八角形,通體浮雕云紋,龍蟠柱,頂部橫插云版,上面刻有一“日”“月”字,頂部謂“天盤”有座吼一只,形似犬非犬身有鱗甲,長尾與鬢發(fā)相連。此獸兇猛異常,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。
華表,明代開始被用在陵寢,清代尤為盛行。
  月 牙 城
  月牙城如同一彎新月,顧而得名。城周長二十三丈四尺三寸,高一丈六尺五寸,北墻正中鑲嵌一座彩色琉璃照壁,據(jù)說,這座照壁是地宮的入口。
  一百單八磴
  福陵的一百單八磴,在清皇陵中是獨一無二的建筑形式,相傳天上有“三十六天罡星”和“七十二地煞星”,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星宿,據(jù)說《水滸傳》中的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就是這些星宿“下凡”。
  “一百單八磴”寓意將天罡星和地煞星踩于足下,以保護福陵平安無事云云。
  明 樓
  明樓,也叫“大明樓”,建于康熙四年(1665)樓內(nèi)正中豎立漢白玉石碑一統(tǒng)。碑頭為龍首,碑身正面滿、蒙、漢三種文字刻有太祖廟號和謚號,滿文居中,蒙文居左,漢文居右,漢字為“太祖高皇帝之陵”。此碑與其它碑制不同,碑體被漆成朱砂赤色(又叫朱砂碑),碑文填金,其它各部位用紅、黃、白、蘭、綠五色彩繪,金光閃閃,艷麗奪目。清末后期因年久失修,色彩脫落。
  大明樓于1962年,因雷擊起火被焚毀,現(xiàn)今的大明樓在已原基址上修復。
  大 碑 樓
  也叫“碑亭”,建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)亭內(nèi)正中立有“大清神功圣德碑一統(tǒng)。碑文頌揚了努爾哈赤開國創(chuàng)業(yè)的豐功偉績,碑座為“龍趺”,此“龍”四足,是龍生九子之一,其力大無比,善負重名曰:“赑屃”,龍趺下為“地伏”,上雕“海水江涯”又稱“壽山福海”,“地伏”,四角各雕一凹形海水漩渦,內(nèi)雕一魚、鱉、蝦、蟹、造型逼真、栩栩如生?;实?,謂之“真龍?zhí)熳?rdquo;是龍的化身,海的主宰,此處雕刻蝦、蟹圖案寓意蝦兵蟹將是龍最忠誠的“衛(wèi)士”。
  隆 恩 殿
  又稱“享殿”始建于康熙十六年(1677)是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。
  隆恩殿位居方城中,歇山式建筑,殿內(nèi)無天花,梁架裸露,施以彩畫,這種營造方法謂之“徹上明造”,是關外早期建筑特點之一。隆恩殿底部為高大臺基,、須彌座、上下枋、梟及束腰,刻有花飾,臺基正面“礓礤三路”,正中一路斜鋪一塊巨大陛石,上面雕刻“壽山福海”及“龍鳳合歡”圖案,寓意帝后和美,福祚綿長。
  石 牌 坊
  始建于天聰三年(1629)石雕制品,坊心用滿、蒙、漢三種文字刻有“往來人等至此下馬,如違定依法處。”坊額內(nèi)雕刻仙人獻寶、松柏祥云等。南間坊心雕刻鯉魚跳龍門、仙人擊鼓、北間坊心仙人騎獸、海水江涯,外面雕有仙人、蟒蛇、祥云。整體牌坊雕工古樸,典雅精美。石牌坊是清福陵最早的建筑物之一。
  二 柱 門
  “二柱門”又叫“欞星門”、“沖天牌樓”。門為夾山頂,兩旁各有一根方形石柱,石柱高約8米,前后有抱鼓石、頂部有方形須彌座,座上有一“石吼”坐南朝北狀。此門平時不開,只在大祭時開啟。
  石 祭 臺
  石祭臺又叫“石五供”,石桌為漢白玉雕刻,須彌座式,上枋刻有纏枝蓮及寶相花,下枋雕有“佛八寶”、“暗八仙”等飾物。石桌周圍還刻有柿子、如意、凈瓶、鵪鶉等這些圖案寓意皇帝、后妃事事如意,平平安安。
石桌正中是石香爐,此爐也稱“海山”兩側為燭臺和凈瓶,這些供器象征香火長明?;实蹡|巡祭祖時在石祭臺前“獻祭”和“舉哀”以表其孝心和“瞻戀”之誠。
  臥 駱 駝
  石像生設置于順治七年(1650)俱仿古制行之,清代對石像生的設置有明確嚴格的規(guī)定。二、三品官員準立石馬、石虎石羊各一對。四、五品官員準立石馬、石虎各一對。六品官員以下者則一律禁立石獸,違者定依法處。
  立 馬
  福陵石像生設置于順治七年(1650)俱仿古制行之。這些勇猛彪悍的石獸極馴服地守護在陵墓前,無疑會增強陵墓的威嚴和神秘之感。
  坐 獅
  福陵石像生設置于順治七年(1650)俱仿古制行之,設置石獸目的石除邪惡,驅(qū)鬼怪?!斗馐下勔娪洝酚涊d:“墓上樹柏、路頭獅虎、魍象俱之”。故墓前立獅虎陵區(qū)種松柏。
  坐 虎
  福陵石像生設置于順治七年(1650)俱仿古行之。石像生也叫石翁仲。為什么叫翁仲呢?相傳秦始皇麾下有一大將,姓阮名翁仲,勇猛異常、屢立戰(zhàn)功,翁仲死后,秦始皇為紀念他的功績下令鑄銅像于咸陽宮司馬門外。秦始皇死后,把又把翁仲像立于墓前,后人稱墓前石人像為“翁仲”。
  隆 恩 門
  是方城的南門,單體拱形門洞,券臉石上有云紋圖案,腰線石刻有單龍戲珠,角柱石刻有海水魚龍等紋飾。門洞正中有合扇木門,門上有門釘和鋪首。門楣正中有門額,外門額光素,內(nèi)門額用滿、漢、蒙三種文字刻寫“隆恩門”三字。
  隆 恩 樓
  俗稱“五鳳樓”,全高16.72米,歇山三滴水式建筑,內(nèi)有樓梯可上下,四面有窗且出廊,內(nèi)外朱漆彩繪,飛檐斗拱,金碧輝煌。
  方 城
  是陵寢內(nèi)的主體建筑部分。位于陵區(qū)中央,長方形,全部用磚石砌筑,東、西、南面外有雉堞,中間是馬道,馬道上鋪磚石,并向內(nèi)傾斜,周長370米,墻高5米。
  角 樓
  方城四角各有角樓一座。二層結構,單檐歇山十字脊式屋頂,正中有一琉璃寶頂,全高12.54米,飛檐四角下各垂有鐵質(zhì)驚雀風鈴,四面出廊,正中有拱形門,門為木門對開,二樓四面有窗。角樓內(nèi)二層有樓梯可以上下,內(nèi)外油飾彩畫。
清福陵建筑結構嚴謹,雕刻精細,體現(xiàn)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和獨特風格,反映出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創(chuàng)造才能。
景點圖片

清福陵建筑結構嚴謹,雕刻精細,體現(xiàn)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和獨特風格。
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:2008年05月10日
more相關攻略
- 
					
					
2014年遼寧沈陽城市自助游攻略
閱讀:31089次 評論:15條
 
遠方網(wǎng)聲明
所有評論(13)最新評論
- 
        	引用 遠方網(wǎng)友 于 2011-03-19 22:33:57
 - 
        	引用 nanan 于 2009-07-08 21:55:19
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